我的2025

最近最喜欢的一段:

真正的高人,就是阳光下变成孩子,风雨里则是大人。这便是无相。无相一生,众生万相。
君子不器,骨相通透,
披锦衣可镇朝堂风雨,
着布衣能饮市井浊醪。
人最高明的活法,
就是把自己活成流水!
遇圆则圆,遇方则方。

临危而不惧,途穷而志存,

苦难能自立,责任揽自身,

怨恨能得报,美丑便分明,

名利甘居后,为理愿驰骋,

仁厚纳知己,开明扩胸襟,

当机能立断,遇乱能慎行,

忍辱能负重,坚韧能守恒,

临弱可落泪,对恶敢拼争,

功高不自傲,事后常反省,

举止终如一,立言必有行!

 

东方财富:当日盈亏->做T收益

基木鱼-内容中心-素材

王阳明论立志用功:“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及其有干,即须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花儿厚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果实?”这段话将立志用功比作种树,强调要像农民栽培树木一样,专注于当下的努力,不断灌溉施肥,做好基础工作,自然会有枝叶果实的收获。

《格言联璧》:“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意思是天天往前走,总能到达千里万里之外;常常做事,再多的事也能做完。这与农民种庄稼需要持续付出努力,不断灌溉施肥、清除杂草,通过日积月累的劳作来收获成果是相似的道理,都强调了坚持和积累的重要性。

《刘子·崇学》:“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这句话以堆山和凿井为喻,说明做事要注重积累,从点滴做起,就像农民种庄稼,需要从选种、耕地、播种等每一个小步骤做起,不断积累,才能有最后的丰收。

问 : 普通家庭对子女最好的托举是什么?

答 : 是承认他/她们的主体性。
不因性别剥夺他/她们的发展机会、
不因认为“安稳”的期待扼杀他/她们的野心、
不因传统角色预设压缩他/她们的人生选项。

这种支持不是替他/她们铺路、
而是让他/她们长出穿破荆棘的铠甲、
并有勇气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希望正在作为子女的你、能够得到父母的尊重。
希望正在作为父母的你、能够如此的尊重子女。

因为我们人性呢,都容易有两颗心,一颗是“纠错心”,一颗是“胜心”。
纠错心呢,就是宽以律己,严以待人,专找别人的错,找到就否定别人,在心里把别人打入另册。俗话说:“做好人需要一辈子,做坏人一次就够。”这就是人的纠错心在作怪,人家对你好了一辈子,就一次没表现好,你凭什么认为过去一辈子的好都是虚情假意,这一次没到位就“暴露了真心”呢?
胜心呢,就是见不得别人比我强,就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待在一起才舒坦!不愿意跟那牛人在一起。讨论问题,人家明明比我有见地,却不是认真思考,而是不假思索地奋起辩驳,要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这都是胜心作怪,都是不够厚重。
纠错心和胜心是一体两面,有纠错心的人,纠到别人一个错,就感觉自己胜过了一个人,打了胜仗,舒坦!
人若能收敛纠错心和胜心,能欣赏他人的才情风光,宁愿自己笨拙一点,如乔布斯言,“stay foolish,stay hungry”,便懂得了孔子的另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
“过则勿惮改。”错了不要怕改。

孔子说的三十而立,还是立志的立,十五岁有志于学,又过了十五年,那志才立住。

立志很难的,多少人,一辈子都立不了志。我们身边多少人,过了四十岁还不知道自己的志向,就是想多挣钱。

经济上说,他可能已经能自立了,但这并不是孔子所说三十而立的立。

张居正说:“学既有得,自家把捉得定,世间外物都动摇我不得。”这叫志有定向。

《大学》讲“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如果志立不住,就容易动摇,就不知止,不能定,不能静,不能安,不能虑,不能有所得。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说:“父母在的时候,事之以礼。父母去世的时候,葬之以礼。每年的祭祀,也不违背礼节,这就是孝。”
孔子这里,主要是指葬礼、祭礼,你若太简略,是不孝。若太过分,则陷父母于不忠不义,也是不孝。因为当时三家的葬礼祭礼,都经常僭越,有时用鲁公之礼,有时甚至用天子之礼。这就是不孝,也是乱政,鲁国之乱也由此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