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4
买横买坑不买竖,卖点就在人声鼎沸处。连续小涨是真长,连续大涨要离场。急跌无量是洗盘。急跌放量立马撤,大幅冲高要回踩,不挖深坑不建仓。
1,买横买坑不买竖,卖点就在鼎沸处
2,连续小涨是真涨,连续大涨要离场
3,大幅冲高要回踩,不挖深坑不大买
4,主升加速要见顶,急跌急卖缓涨缓卖
5,急跌无量是恐吓,缓跌放量赶紧撤
6,价格突破生命线,不要犹豫做波段
7,日线月线认真看,跟着主力把仓建
8,股价上攻没有量,主力诱多别站岗
9,缩量新低是底像,增量回升要进场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430/07/35329290_1029074258.shtml
回母校
2024.2.13我们踏上了回兰州的漫漫路途,不了解我的人听说我去了兰州,都会问我为什么要去兰州,也没什么好玩的,
这时候我不做辩解,甚至大部分人我都只会告诉他,我去西安和洛阳玩,甚至我只提西安,不提兰州和洛阳,
因为针对不懂的人来说,都不想浪费口舌去解释或者说明,没有必要,就是这么懒散,没办法。
在从河南进入陕西之后,我一个人开车,孩子在睡觉,老婆在打瞌睡,我一个人的时候,内心心潮澎湃,二十多年了,第一次回兰大,
但是当我13号坐上从华山北去兰州的高铁的时候,因为我们买票晚了,我们几个人被分散在不同的位置上,我的内心却又开始局促起来,
这种感受一下子把我拉回到25年前,每次为了赶火车的狼狈,大部分时候买不到票,还有大部分时候车厢里都是爆满,可能是去新疆摘棉花的打工人,
也可能是各种回校的学生,我们总是买不到座位,后来知道车票不是没有,而是相当部分都在黄牛手里,再加上那时候火车慢,每次都要30个小时才能从连云港到兰州,
我记得我第一年从兰州回家,到家我睡了很久,可能超过24小时,那时候上学路真的很艰难,加上条件不好,只敢坐硬座,比起现在坐七八个小时就埋怨时间太久的人来说,
简直无法形容这种痛苦,但是那时候人也比较轴,如果更灵活一点,完全可以提前一周回学校,这样至少能买到座位。
这一切的痛苦,其实都是源于我们的经济能力,已经到了无法挽回更多的时候,这时候其实我也会想,当年我有广东的同学,有东北的同学,他们比我还要难,那时候好像也没听到他们的抱怨。
这次感触最深的是,去了当年的宿舍楼,25年过去,那个宿舍居然还在,更神奇的是,居然宿舍楼的布局跟当年一模一样,甚至门牌号都不曾换过,
唯一不同的是现在变成了研究生的宿舍,那时候还是本科宿舍,我带着两个小家伙往楼上冲的时候,一直都录着像,感触超多。
仿佛回到了20多年前,没想到。
20240304阅读1-我是谁,从哪里来(查尔斯.福斯特)
===============================================
20240304阅读2-亲爱的温斯顿(大卫.劳) 2024-1@15
也有人批评珍妮,说她自私自利、信口开河、生活放纵,有时脾气暴躁-所有这些过错后来同样用来指责她的长子。他们性格上的相似之处让公众和亲近者感到震惊。1912年,温斯顿刚出任英国海军大臣,《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就注意到珍妮在伯爵府(Earl’sCourt)组织了一场戏剧表演。
当人们意识到她对工作的热情和对所有细节的全面把握时,就会理解温斯顿·丘吉尔先生是多么像他母亲……这当然要归功于他的美国母亲,他那超凡的精力和全局眼光使商务部震惊,使内政部骇然,并使海军部的精英们欢欣鼓舞。安妮塔·莱斯利概括了珍妮和儿子之间四十年的书信往来:“她非常懂得温斯顿。急于求成的野心、对名声的渴望、与异性来往时的进退有度、对出版商霸道、对将军们絮叨一切都在珍妮的地盘上。”
这些信件始于1881年,当时温斯顿还不到七岁。一年前,珍妮曾对她的母亲说温斯顿是“一个很难管教的孩子”。
亲爱的妈妈:
我听说您要给我请个家庭教师。我能想象一天的作息时间--早上6点起床,早读,早餐,上课到12点,12点和老师去城里散步,1点到
的快乐假期的概况。4点上课,4点至5点散步,5点下午茶,5:30至6:30预习。这就是我南
我会很痛苦,非常痛苦。[……我必定会做功课做到累倒为止。
十五
我们男孩子有九个月的时间都在辛苦学习,一天学习八个小时。但只有三个月假期,我们在假期里也学习的话会很辛苦的。[……]
我不介意根据以下条件雇在'[原文如此]家庭教师:
假的
1.我可以总是和您或埃弗勒斯特一起吃饭
2.除非我愿意,否则我不必和上述那个人一起散步
3.我不做作业
4.我有权利向您抱怨任何我不喜欢的事情,您会改善这些事情。
如果您不答应这些条件,我会很难过的。如果您同意帮我摆脱这个偷窃、说谎、低劣而残暴的德国恶棍,我一定会做个好孩子。
我知道您很爱我,所以不会忍心让他对我专横跋扈。您认为他会愿意在我抓蝴蝶的时候袖手旁观吗?请把签名、图书和5先令寄给我。!
最亲爱的温斯顿:
我们很高兴听说你[在班上]升级了,我真希望你能继续努力。你应该感到备受鼓舞和充满信心。我们三点出发,我担心会十分颠簸,因为刮大风了。'埃弗勒斯特下周二会去看你-因为今天她有很多事情要做。好吗?你这个淘气的孩子!给我解释一下经济上你怎么考虑的,你在一个信封里装两封信,第二天又拍电报给埃弗勒斯特--本来一封信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记得你每周至少应该写两次信,也要给杰克写信。再见亲爱的--最爱你。
你亲爱的母亲
珍妮
20240309 整本书想看到这个珍妮如何开导成长过程中的温斯顿,但是这方面内容比较少,主要就是作为温斯顿和他父亲的中间人,起到一个协调的作用,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几个状况:
- 丘吉尔的成功跟他的母亲密不可分,他的父亲早早就为他打下了政治基础,他的母亲作为擅长交际的女性,对他的帮助也是不小的,交际能力特别重要;
- 丘吉尔也不是个很爱学习的孩子,他并不愿意参与暑期补习,尤其抗拒暑期作业;
- 丘吉尔考陆军三次才勉强考上骑兵,后天的努力和坚持比天赋重要,这个再次被证明。
- 上册只讲到丘吉尔二十多岁,后面的要看下一册了。
===============================================================
2024.3.13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丫头房间的阳台换了个灯,从买灯,买了69.9的灯,如果要买安装服务,那就加40,如果拆旧大概又要20~30左右,最后发现买灯的钱还不如拆旧的费用高,这让我大受刺激,怎么可以这样?所以我内心决定我自己安装算了,很顺利地完成了拆旧,然后空了好几天发现要安装需要在顶上凿洞,又买了个电锤,然后发现接线也弄不好,没办法,又买了几十个接线的装置,最后拖拖拉拉到尽头中午,终于觉得不能再拖了,然后上蹿下跳一个中午,啊,开动我聪明的小脑袋,终于是装上了,电锤也凑合会用了,有意义的一天。这个事情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以后这个社会上体力劳动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对于一个熟悉的人,装个灯大概也就是十分钟,收入还是不错的。我们的社会结构越来越西化。
2024.3.15
- 情绪稳定;
- 聚焦,学会做减法;
-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内驱力已经有了;
===================================================================
2024-2@15 额尔古纳河右岸
董宇辉在直播间噼里啪啦推荐了一大篇输出,机缘巧合小花拿来给帅燕看,并且极力向帅燕推荐,眼看帅燕对这书毫无兴趣,我就拿来翻翻,说实话,这个书的吸引力并不是很大,我是分了大概六七天的时间看完的,这种书适合追求内心宁静的人来看,现实和这本书的差距非常大,很多观点跟我们接受的社会毒打也是相差遥远,很难产生共鸣,而且这些部落过于祥和,并没有多大的内部争斗,这点是持怀疑态度的,我生活的农村其实跟鄂伦春有相似之处,在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随着经济发展,有的人离开,有的人进来,但是有一点是大家都再也回不到从前,有共鸣但是不太多。
再一个,部落的人员更替过于频繁,如果把出生超过5岁的孩子,就算进平均年龄的话,部落的人均寿命应该不超过35岁(甚至可能不超过30),也就是大部分人们心智未成熟就已经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人们心智未开,并不存在无私的智者,莽撞胜过理智。年龄如此之小,其实完全和寿命长一点的野生动物没多大区别。
我个人认为虽然文笔充满温情,但是内容并没有描述得那么好,只是不断追忆过去,全书都不曾有任何的升华,也就算是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2024-3@15 百年孤独-马尔克斯长篇
这吊书里面人名实在是太长了,我发现欧洲人对亚洲人脸盲,其实中国人对欧美人一样,遇到这么复杂的人名连看的兴趣都没了,这书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坚持看完的。
=================================================================
2024-4@15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有绝顶聪明而肯做笨功夫的人才有大成就 -胡适
吾辈读书人大约失之笨拙,即当自安于拙,而以勤补之,以慎出之,不可弄巧卖智,而所误更甚。
他一辈子强调勤与恒。说天下事,无论什么,要做成样子,必须有两样,一是规模,二是精熟,两样都从勤与恒中来。
学英文时,老师说过一句话:“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持久不断地忍耐。”当时大家笑。看老曾谈他运笔之道,才理解人的心性必须这样如磋如磨,像粗糙之米,再舂则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则精白绝伦。
惭愧中理解老曾说的,决定成败的,不在高处,在平处;不在隆处,在污处。全看人能不能在棘手之处,耐得住烦。
咸丰四年四月十四,湘潭大胜之后仅仅九天,他在长沙给弟弟们所写的信中沮丧地说:“饷项已空,无从设法,艰难之状,不知所终。人心之坏,又处处使人寒心。吾惟尽一分心作一日事,至于成败,则不能复计较矣。”十六日又说:“余近来因肝气太躁,动与人多所不合,所以办事多不能成。”
原本自诩硬汉的他这回有点挺不住了,举动大异常态,整日生闷气,“心殊忧郁”,动不动就骂人。他数着江西的一帮文武骂,骂够了,就找几个弟弟的碴儿吆喝,一年当中和曾国荃、曾国华、曾国葆都发生过口角。弟弟们走了后,他又开始骂几个弟媳妇。语言粗俗,蛮不讲理,理学家的风度荡然无存。
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所谓庸人,就是昏睡了一生的人,因为欲望缠绕、意志软弱、智慧不明,普通人一生只能动用上天赋予的很少一部分潜能。而英雄、伟人则是醒过来的人,他们天性刚强,头脑有力,可以把自身潜能发挥得比较充分。而“圣人”,或者说达到“自我实现”状态的人,则是通过刻苦努力,穿透重重欲望缠绕,战胜种种困难,将自身潜能调动发挥到近乎极致。
因此,“立志”或者说确立一个终身的奋斗目标,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曾国藩对这一点体认极深。他曾说过,立志譬如打地基。“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如居室然,宏大则所宅者广,托庇者众。诚信则置趾甚固,结构甚牢。”只有基础广阔、结实,才能在上面盖起宏伟壮大的生命之殿。曾国藩人生第一个成功之处,就在于立了最高远的志向。
而曾国藩直接把目标锁定在自我实现,也就是做“完人”。他认为,这一目标实现了,其他目标就自然而然地能达到。他在给诸弟的信中说,不必占小便宜:“做个光明磊落神钦鬼服之人,名声既出,信义既著,随便答言,无事不成,不必爱此小便宜也。”也就是说,如果做成了光明磊落的伟人,人生日用、建功立业自然也就不在话下。
道光二十二年,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他已经立定了终身之志。他说: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这就是他为自己立定的“终身大规模”。
他在给诸弟的信中说,不必占小便宜:做个光明磊落神钦鬼服之人,名声既出,信义既著,随便答言,无事不成,不必爱此小便宜也。”
有时候,属下给他送礼,他也会全盘收下,然后以价格相当的礼物回赠。比如同治元年,他的幕僚莫友芝送了他一部书,叫《元和郡县志》,曾国藩很喜欢这本书,就收下了,收下后,回赠给莫友芝一部《通鉴》。
老年人的倔强
但是性格强硬的祖父固执己见,毫不动摇。对风水本不那么在意的曾国藩也就不再坚持,转而写信劝弟弟们听祖父的话。服膺理学的他以“天理说”来说服弟弟们:
日前所开山向凶吉之说,亦未可尽信。山向之说,地理也;祖父有命而子孙从之,天理也。祖父之意已坚,而为子孙者乃拂违其意,而改卜他处,则祖父一怒,肝气必郁,病势必加,是已大逆天理,虽得吉地,犹将变凶,而况未必吉乎?自今以后不必再提改葬之说,或吉或凶,听天由命。
风水的原理,似乎很复杂,又似乎很简单。既然人死后“灵气”并不会马上消灭,那么必然会存在于空中某处。所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可以藏聚于“山环水抱”,“藏风聚气”之处,并能福荫子孙。
朱熹就是这样解释风水的。朱熹认为,在一个能藏聚天地祥和灵秀之气的地方建设住宅或者坟墓,对生人的精神状态和死者的灵魂安宁都会有良好的影响。宋孝宗死后,朱熹被宁宗赵扩召请入都。在受命那天,朱熹就上了《孝宗山陵议状》,主张举全国术士之力,为孝宗找一个好坟地,因为皇帝山陵是关乎“垂裕后昆,永永无极”的国家大计。他说:……葬之为言藏也,所以藏其祖考之遗体也。以子孙而藏其祖考之遗体,则必致其谨重诚敬之心,以为安固久远之计,使其形体全而神灵得安,则其子孙盛而祭祀不绝,此自然之理也……或择之不精,地之不吉,则必有水泉蝼蚁地风之属以贼其内,使其形神不安,而子孙亦有死亡绝灭之忧,甚可畏也……
但风水之说毕竟过于缥缈荒唐,理学内部众多派别对风水一直争论不断。理学的基本理论是人只需体认内心的天理,并循理而行,本不必惧怕和祈助什么外在的神异。从这一点看,理学具有一定的“理性主义”品格。张载就对风水之说嗤之以鼻:“葬法有风水山岗,此全无义理,不足取。”程颐也认为,葬地只要满足以下五个条件就可以了:“须使异日不为道路,不为城郭,不为沟池,不为贵势所夺,不为耕犁所及。”想通过风水发家兴运,乃“后代阴阳家流”的“诡异之说”。然而,毕竟朱子对后世影响最大。风水之说虽然发轫甚早,却是在宋代以后得以盛行,这主要得益于朱熹提供的“理论支持”。
曾文正在军中,每日必读书数页,填日记数条,习字一篇,围棋一局,……终身以为常。自流俗人观之,岂不区区小节,无关大体乎?而不知制之有节,行之有恒,实为人生第一大事,善觇人者,每于此觇道力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日记中,曾国藩还结合自己多年相人之经验,总结出一套独特的看相方法——“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寿夭看指爪”“风波看脚跟”“若要看条理,尽在语言中”……
咸丰九年三月初八的日记中,他又一次总结相人经验:
夜思相人之法,定十二字,六美六恶。美者曰长、黄、昂、紧、稳、称,恶者曰村、昏、屯、动、忿、遯。
“长”,是体格魁梧;“黄”,是指肤色健康;“昂”,是精神奕奕,器宇轩昂;“稳”,是立得稳,走得稳,坐得稳;“紧”,是指其人精神集中,顾虑周到;“称”,是均衡性好,为人处世,分寸感好。这六项是“六美”。而村头村脑,昏沉庸暗,懒惰黏滞,是谓“村、昏、屯”。“动”是指心无主宰,浮躁好动;“忿”是不问是非,动辄发怒;“遯”是逃避责任,委过他人。这是所谓“六恶”。这又一次说明曾国藩识人,重点不只在形状,更在神情。
其实,儒家学说何尝不是如此。董仲舒这样论证他的“天人感应”学说,他说,“人副天数”,也就是说,人是天的副本。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昼夜,人有视瞑;天有暖冷,人有好恶;天有寒暑,人有喜怒。所以天人可以感应。
曾国藩是浑厚、开阔、无所不包的。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使他的思维保持着流动、敏锐、积极的状态。曾国藩像一只敏锐的雷达,收集、分析着他能接收到的一切信息,从中提取有用的成分。神秘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秘文化引起他的兴趣,自然在情理之中。当然,与经史子集比起来,神秘文化中的营养成分少得可怜。但凡事都愿亲身尝试一遍的曾国藩仍然要榨取一下,才能放心。
曾氏一族的天资并不出色。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笨得出名,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到四十三岁,才勉强过关。曾国藩的几个兄弟,虽然也都十年寒窗,却没有一个达到举人的功名。曾国藩本人从十四岁起参加县试,前后考了七次,到二十三岁才考上秀才,而且还是个倒数第二名。较之他同时代的名人,他的平庸一目了然。小他一岁的左宗棠,十四岁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李鸿章也是十七岁即中秀才。比曾、左、李稍晚的梁启超更是天资超迈,十一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
他行军打仗数十年,除一开始几次失手外,没有大的蹉跌,正是得力于此。
湘军主动攻城,也是用最笨的办法,如同巨蟒缠人一样,用一道一道的壕沟把这座城市活活困死。他们攻城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月、两月,而往往是一年、两年,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不停地挖壕沟。安庆、九江、天京,都是这样打下来的。等战争结束,城墙外的地貌都被湘军彻底改变了。
中国式思维尚直觉,重体悟,善类比,却轻逻辑。那些才子、文人的思绪常如天马行空,不循规矩,任意跳跃,因此很容易跳过真理与谬误之间那小小的一步距离。比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对中华民族的命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这一学说的逻辑推导是建立在似是而非的直觉类比之上。董仲舒说“人副天数”,就是说,天之道理和人之道理是一样的。他的证据是:天有五行,而人有五脏;天有四时,而人有四肢;天有昼夜,故人有视瞑;天有寒暑,故人有喜怒。因为人是天的副本,所以天人可以感应。因此,上天打雷就是发怒,皇帝就应该赶紧祈祷。
他的反对者王充的逻辑同样一塌糊涂。王充说:天没有思想,因为天没有眼睛,没有嘴——“以天无口目也”。王充何以知道天无口无目呢?王充说,我们摸不到天,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地,地没嘴没眼睛,而人们都说天地是夫妇关系,老婆没嘴没眼,所以老公自然也没有——“天地,夫妇也。地体无口目,亦知天无口目也”。王充和董仲舒是论敌,但是他们的论证方式是完全相同的,即都是非逻辑的儿童式思维。
顾准曾一再批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他说:“中国有天才,而没有科学上系统的步步前进……中国人善于综合,都是根据不足的综合……中国人是天生的辩证法家,可是辩证法把中国人坑害苦了……中国传统没有‘逻辑学’……因此,中国没有精密科学。”
而西方思维的最大特别是重视实证、重视逻辑、重视差别。西方人从量化分析事物间的不同之处入手,沿着“现象→差别→差别的扩大→精确量化→创新”的思维路径前进,因此能发展出卓越的理性思维,建立起严密的学术体系。
理学家多有学术洁癖。他们多以诸子之学为邪僻之说,不屑一顾。比如,曾国藩的好朋友罗泽南就坚决排斥佛老及诸子之学,认为管晏之学“卑陋”,杨墨之学“淫邪”,都不利于世道人心,必灭之而后快。
曾国藩却是一个杂家。他一生于书无所不读,尤好诸子之书,且嗜之甚甘。老子的简约博大,庄子的心灵自由,墨子的雄心苦力,法家的坐言立行,都给了他极大的启发。他推崇诸子皆豪杰之士,去孔子并不甚远。“豪杰之士所见,类不甚远。韩氏有言:‘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除了传统士大夫致力的经史,曾国藩对一般士大夫避之唯恐不及的“案牍之文”也很感兴趣。在曾国藩眼里,无处不是学问。因为怀抱经天纬地之志向,所以他的眼光极为开阔。所谓“案牍之文”,也就是历代“文件汇编”,内容当然枯燥乏味之至。然而曾国藩认为这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政治智慧,有志于拯救中国社会,这样的文章不可不读。
曾国藩爱看地图,研究地理。《曾国藩年谱》中说曾国藩在工部任侍郎时,“尤究心方舆之学,左图右书,钩校不倦,于山川险要、河漕水利诸大政,详求折中”。他一生考察研究范围极广,认为:“天下之大事宜考究者,凡十四宗:曰官制、曰财用、曰盐政、曰漕务、曰钱法、曰冠礼、曰昏礼、曰丧礼、曰祭礼、曰兵制、曰兵法、曰刑律、曰地舆、曰河渠。”这是他与当时诸多理学之士的明显不同之处。
因为“笨拙”,所以曾国藩是平实的,谦虚的。曾国藩说:“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如此可以少正天下浮伪之习。”他十分瞧不起那些随便评讥古人的轻薄之人。他这样对儿子曾纪泽说:
不可轻率评讥古人,惟堂上乃可判堂下之曲直,惟仲尼乃可等百世之王,惟学问远过于古人乃可评讥古人而等差其高下。今之讲理学者,动好评贬汉唐诸儒而等差之,讲汉学者,又好评贬宋儒而等差之,皆狂妄不知自量之习。
但同时,又是因为“笨拙”,凡事习惯亲身实践,这又使他有资本放言高论,直率地批评古人。
还有一个名叫吴希颜的谋士,建议曾国藩“以古兵书考核将才,分派正副文武营官”。曾国藩认为“皆书生之见”,并在批复中指出:
读书之与用兵,判然两途。古来名将如前汉之韩信、曹参,后汉之皇甫嵩、朱儁,未闻其著书。近世戚继光能著书,而战功又甚平平。孙武之不能自践其言,则老苏已讥之矣。
表面上看,这似乎与曾氏谦谨为人的风格冲突,实际上,他敢于如此放言高论,实在是因为他站得比那些不明世事的文人高,看得比他们远。
===============================================
许三观卖血记
这个人的名字很可能叫许三观,遗憾的是许三观一生追求平等,到头来却发现:就是长在自己身上的眉毛和屌毛都不平等。所以他牢骚满腹地说:“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
================================================
胡适与胡门子弟
他虽然参与和领导了新文化运动,让中国社会在通往现代化的路上又往前推进了一步,但他仍然是一个深富中国传统人文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伦理恪守者,也是一个道义维护者,他能够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游弋和徜徉,但却无法在情感世界里像那些同时代文人一样做到游刃有余,去做出轰轰烈烈的事情,大胆品尝爱情的滋味。他只能背负着沉重的情感罪恶去谨小慎微地爱,在不影响前途的情况下去寻找红颜知己。
去美国留学之前,客居上海的胡适,正处于青春饥渴的年纪。和那个时代他的同龄人一样,胡适也曾干过吃花酒、逛窑子的事情,但那毕竟是少不更事,从来没有正经谈过恋爱的他,也只有通过那种方式来解决青春期的性压抑问题。而到了后来留学时与女性的交往,他才真正懂得了怎样去表达爱情,去享受爱情带来的幸福和快意。
身处大时代的胡适,是一位光明之子,他崇尚自由、民主和权利,他为了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前行,甘愿放弃自己的学术事业,去做驻美大使,去干自己不愿做的政治。但是,他也是一位黑暗之子,他内心的苦闷无法向妻子诉说,更多的时候,他只能在内心默默地承受这些苦痛。生活之事就是这样无奈,而情感之事却又是如此吊诡,他在欣赏与批判中不断地成长,同时,也在爱慕与诋毁中接受来自外界的一切评价。
胡适一生在与江冬秀有着正常的婚姻之外,还与美国女子韦莲司进行过一段长达50年的爱情长跑。虽然这段长跑最后也没有像很多人所想象和期望的那样:胡适与江冬秀离婚之后去美国与韦莲司缔结连理,白头偕老,给我们一个堪称完美的爱情结局。胡适并未那样做,韦莲司坚持独身,一生未嫁,这可能有她自身的原因,而与胡适对爱情的渴望也不无关系。除此之外,胡适留学回国与江冬秀完婚后,曾一度与自己的表妹曹诚英在杭州堕入爱河,这让胡适冲动地作出了与江冬秀离婚的决定,一时间闹得夫妻二人心神不宁,最后还是以胡适的妥协收场。
胡适用情最专,也用心最真。
曹诚英怀了孩子,胡适因离婚不只得让曹诚英打掉肚子里的孩子,为此又欠了曹诚英一笔情感所以,胡适后来对曹诚英一直照顾有加,帮她出国留学,还为她这排生活琐事,这也可见胡适对这段恋情的看重。
在此之前,胡道曾在留学时与小说家陈衡哲有过相爱之意,后来他将陈衡哲介给了自己的朋友任叔永,斩断了那一根情丝。
而在此之后,他又与美国女子罗维慈有过一段短暂的恋情,后来也不了了之,以罗慈嫁给了胡适的导师杜威而平息了这场恋情。
而胡适与上海女子徐芳之间那段只有几个月的恋情,本来可能不值一提,但那毕竟是胡适情感生涯中的一次偶然事件,况且他1936年在上海的那段,本就孤独寂寞,他给北大中文系学生徐芳送相思豆,并让徐芳对他产生好感,也属正常,这不过是文人间的相互倾慕与惺惺相惜罢了。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胡适还曾与交际花陆小曼有过一段恋情,因为陆小曼看上了胡适,但胡适并没有接受,而是将陆小曼介绍给了自己的朋友徐志摩,以促成了两人之间的姻缘,为此还引得江冬秀大发醋意。
当然,胡适与这些女性有过或长或短的恋情,并不代表他是多么用情不专。相对于胡适有那么好的女性缘来说,他在这方面还是比较克制的。虽然他在情感问题上不甘寂寞,但他没有过度地去放纵自己,沉溺于脂粉堆里不可自拔。他总是能适时地从一段段不可能的恋情中走出来,重新回到现实生活里,去寻求婚姻的真谛。
和很多民国文坛学界大人物不一样的是,胡适没有拈花惹草的习惯,他没有公开地像陈独秀一样上完课就去逛八大胡同,没有像徐志摩一样结了几次婚,又离了几次婚,也不最后为了心上人把命都丢了。以前,少不更事的胡适,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情与婚姻,母亲私订了终身,待到他明白时,却发现木已成舟,无可挽回,他只得从母亲那儿收下这份“苦涩的礼物”。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胡适曾以他的才学和声望影响了很多人,但在家庭生活中,他却时时受江冬秀管束。稍有不轨事,江冬秀轻则训斥,重则吵闹。性情本身就平和的胡适,被江冬秀这样折磨与打击过几次后,再也不敢在她面前提离婚之事,而是处处顺着她,这也导致江冬秀对胡适管束得愈加严厉和苛刻。江冬秀为那些世俗平庸之事而吵闹,胡适后来也渐渐习惯了,很多时候并不放在心上。跟朋友聚会时,他还以“怕老婆”的论调讲故事自嘲:“太太年轻时是活菩萨,怎好不怕!中年时是九子魔母,怎能不怕!老了是母夜叉,怎敢不怕!”
==================================================
盐铁论
桑弘羊等人从国家财政的角度出发,力主干预行为有助增加国家收入,以支持军事扩张,大兴土木,以壮国势,主张“大政府,小市场”。他们以国家利益为最大考虑,坚持应先国家而后个人,桑弘羊更指出基层贫穷是因为他们懒惰,与政府完全无关,又认为官僚生活奢侈是天经地义的,把贫富悬殊的现象合理化。桑弘羊等人又认为身无长物的贤良文学,连父母也供养不起,没有资格讨论国家大事。其实,这类人在现代社会仍大有人在,他们以国家强大为荣,盲目追求GDP,更认为必要时可牺牲人民幸福以成全国家的繁荣,厌恶基层人民,无视民为天下之本之理,背离人民,忽视个体的重要性。
宋叙五老师解释为:“政府经济政策的最善者,是顺其自然,对人民的经济生活不加干涉。其次是因势利导。再次是用教育的方法说服人民,再次是用刑罚规限人民,最差的方法是与民争利。
而在司马迁等自由主义者眼中,不管干预政策为国家带来多少财政收益,都是不义之举,因为它使天怒人怨,司马迁甚至想把桑弘羊杀之而后快。尽管司马迁对桑弘羊等人口诛笔伐,但从书中所见,政府代表不时引用司马迁的文字来支持发展经济的合理性,所以说研读《盐铁论》是了解西汉诸家经济思想的重要途径。
在自由主义者心目中,国家官员直接从事经济活动,就是与民争利,直接打坏了老百姓的饭碗,影响人民生活,是极不合理的,故必须加以痛斥。长远而言,这亦使中国的工商业受到抑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第六章中说:“中国社会从秦、汉以下,古代封建贵族是崩溃了,若照社会自然趋势,任其演变,很可能成为一种商业资本富人中心的社会。这在西汉初年已有颇显著的迹象可寻。”[5]本来中国的商业发展形势大好,但如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所言:“那在西汉初年便已萌芽了的中国资本主义,乃被一个轻商的国家一竿打翻,一翻两千年,再也萌不出芽来。”[6]
2024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