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心态,预防“目的颤抖”
今天进“妈言爸语群”,发现有一位群友提出了疑问:“孩子这段时间很在意成绩,杂念不少,说了几次估计要复读了。昨天考理综,晚上睡前知道了成绩,没有达到她的理想分数,早上说一晚上没睡着,感觉自己这个样子估计只能上个普通一本了,目标院校上不了,让我做好她复读的思想准备。请问该怎么给孩子疏导?”
很明显,这是一个“目的颤抖”的例子。
目的颤抖也叫“穿针心理”,心理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给缝衣针穿线的时候,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易穿入。一个人由于做事过度用力和意念过于集中,反而将平素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搞砸了。
太想打好球的手在颤抖,太想走好钢丝的脚在颤抖,太想赢的心在颤抖。人都有这么一个弱点:当对某一件事过于重视时,心里就会紧张,而一紧张,就会出现心跳加速、焦虑、精力分散等不良反应。这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会使我们的才能无法正常发挥,最终导致我们的失败。在科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即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
其实,巧儿也过“目的颤抖”的时候,最明显的就是她在初中的几次考试,当时特别想超过班级的另一位同学,因此考试前复习得特别认真,每天晚上都睡得很晚,早上也起得很早,每天回到家里,除了吃饭,其余的时间基本都用来学习了。考试的时候,自我感觉也特别好,一副“曙光在前头”的架势。 结果呢,考试成绩一出来,女儿傻眼了,自我感觉特别好的那几门,不但成绩没有进步,反而还有所下降,想要超越的同学没有超越,有两次名次反而还下降了!
当时我和巧儿就觉得特别奇怪,为什么每次越努力,越想考好,越达不到目的,甚至“适得其反”呢?!
连续经过几次“打击”,再考试的时候,巧儿彻底放弃了“一定要怎样怎样”的想法,该怎么复习就怎么复习,结果考试的结果反而出乎意料,不但超越了某同学,而且在年级的名次也有比较大的进步,更有甚者,她考试的时候感觉特别不好的科目,比如觉得作文写得不好的语文,反而拿了高分。
后来我们知道了“目的颤抖”这个说法,对比了一下巧儿的状况,才发现这个说法真是有道理。
于是后来对待考试,我们的态度就是:“在战略上藐视考试,在战术上重视考试”,简而言之就是:只注重复习过程,不注重考试结果。 感觉这才是对待考试,包括中考和高考的正确态度。
群友的孩子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被“目的颤抖”出现的问题给打击了,目前士气比较低落,甚至有退缩的打算,从她给妈妈打预防针“估计要复读了”,这就是给自己留后路,准备如果放松了,出现了最坏的结果,让自己和父母能提前有一个心理准备。
但是,最坏的结果不过就是没考上自己的理想大学,明年复读,既然这个最坏的结果咱们都有心理能够承受,那咱就不能再激励激励自己,再多努点力,没准就能有一个更好的结果呢。
所以,对于群友家的孩子,我觉得群友应该好好从正面引导她一下,让孩子端正态度,复习时注重过程,不要看重结果。不管将来高考成绩如何,结果如何,现在一门心思好好复习,至于最终的结果,只要自己尽力了,坦然接受就可以了。
至于将来是否需要复读,不是咱们现在考虑的事情,那个可以等高考结果出来以后,再作决定。
给群友推荐了一本书:《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想当初巧儿高考倒计时的时候,我就是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女儿,让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只管付出,至于最终的结果,相信老天会有最好的安排。
相信群友的孩子,有了良好的心态以后,再辅以正确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制定好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最终会取得满意的结果的。 也祝福所有的孩子们,考试顺利,中考和高考的孩子们,考取满意的学校,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