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英伟达之芯
"有一句韦恩·格雷茨基(Wayne Gretzky)说的话我很喜欢:我总是滑到冰球即将到达的下一个位置,而不是它现在的位置。在苹果,我们一直努力做到这一点。从一开始就是这样,未来也一直会这样。"
(There's an old Wayne Gretzky quote that I love. 'I skate to where the puck is going to be, not where it has been.' And we' ve always tried to do that at Apple. Since the very, very beginning. And we always will.)
前提谬误:所有判断都有一种支持该判断的前提条件约束
俗话说的好,"彼之蜜糖,汝之砒霜",“师其意,不师其辞",又或者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无论怎样,都是在强调学习先进固然重要,借鉴领先实属必需,但是真正重要的是学到别人的思想精华,而不仅仅是在别人的思想之下产生的具体结果。任何先进的思想与方法一旦形成结果,就是冰球现在的位置。世界是变化的,时代是动态的,我们只有把握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其变化的特征,才能够真正号准时代的脉搏,占领技术变革的先机。
但可惜的是,在技术创新领域,我们经常听到是所谓的弯道超车,又或是稍有压力与阻挠,就开始埋怨市场的压力与阻力。殊不知,所有的创新都是逼出来的,所有的路径都是有前提的。基于人类的天性,但凡有别的选择,人类通常不愿意主动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只有出现了自己原先不想承受的压力和阻力,才会发现原来自己是能够承受这种压力和阻力的,也才会有创新的动力和坚定的信心。
我们还需要仔细辨别各种不同方案之间的细微差别和不断变化的内部外部条件与环境,随时做到与时俱进,遵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原则;我们更需要坚决抛弃本本主义,始终坚持在一线的实践,并且在实践过程中灵活机动、不断完善方案,以最大程度地接近我们的目标。但这也还只是刚刚迈出创新的第一步,我们还需要坚守科学的精神与方法,绝不认可创新有一个静态的实现目标,当实现之后绝不认为就可以万事大吉;相反,我们要主动利用智能机器帮助我们,用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手段实时检测实施结果与目标的偏差,以及内部外部环境与条件的实时变化,不断优化,不断完善,真正做到创新事业子子孙孙,无穷尽矣。
通常而言,遵循常识的做法理解起来很容易,实施起来才困难。真正的阻力,全是人性的阻力,是思维范式的局限。我们真正需要担心的,不只是知识,也不只是资源,更不只是机会,是我们的思想能不能适应极端动态变化的技术领域。我们愿不愿意接受常识,愿不愿意遵循科学的方法,愿不愿意秉持科学的精神来实现我们对于技术创新的追求,而不只是看到别人的成就就急着想抄到标准答案,把题目答对了事。在技术创新的领域,这种做法无疑是缘木求鱼,就算偶尔能够实现短期的成就,离真正引领时代的创新,在思想境界上就已经落了下风。
以上是我在阅读了本书之后,再结合我的导师多年前对我的教诲而产生的一些感想。我并不认识黄仁勋先生,如同诸位一样,我也是从大众媒体上了解到他所创立的这间优秀创新企业,也正因如此,我对于本书内容可以有一种中性的视角。
语言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我们对于现象的定义与用词会影响我们对于现象的理解与预判。比如所谓的文艺复兴,其英文 Renaissance原意与文艺毫无瓜葛,是重生 rebirth的意思。它代表的是一种人本的文明重构,只是开始以文艺作品的形式体现而已,而且Renaissance阶段从文明礼教的角度而言乏善可陈,直到紧接其后的宗教改革方致风气一变,再到科学革命又一变,工业革命再变,到启蒙运动后,之后再经历若干次技术迭代,如同《过时的人》所记述的,就到达了我们当下的时代。这到底是一个新时代,还是尚未完成的信息文明重构,我们自己需要找出自己的答案。"师其意,不师其辞"的道理,同样也体现在当下。
如何吸取这个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真正回归全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初心,防止唯技术论、唯科学论、唯进步论所带来的弊端,综合查尔斯·珀西·斯诺有关"两种文化”的思辨和约翰·布洛克曼建议的《第三种文化》,也参考东方文明“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的胸襟,“大同世界”的眼界,“止戈为武"的情怀,“兼相爱,交相利"的人道。当然,在创新与技术的领域,再找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其命维新"的守正创新本源,真正做到"古人今人,皆为新人",不守旧,不教条,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不泥古,也不颂今,只是唯实,在智能机器进步的帮助下,争取开创一代承前启后的信息文明新风貌。